XM集团

长三角科创协同迈入法治化阶段:首部立法“决定”重点明确

XM

  长三角首部以协同立法的形式针对科技创新协同发展制定的法律性问题决定,将有利于进一步破解制约科技创新协同发展的瓶颈问题。

  长三角科技创新协同发展迈入法治化新阶段:近日,《关于促进长三角科技创新协同发展的决定》(下称《决定》)通过 ,上海市、江苏省 、浙江省、安徽省将共同于今年9月1日起施行。

  在8月1日举行的长三角三省一市人大常委会《关于促进长三角科技创新协同发展的决定》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崔凯表示,这是长三角首部以协同立法的形式针对科技创新协同发展制定的法律性问题决定 ,有利于进一步破解制约科技创新协同发展的瓶颈问题,以体制机制创新加快打造长三角科技创新策源地 。

  《决定》以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为牵引,坚持推进全过程融通、全要素融合 ,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兼顾三省一市科技创新实际,寻求最大“公约数 ” ,为提升长三角协同创新能力提供基础性制度保障。

  《决定》共19条,对长三角战略科技力量共育 、科技创新平台共建、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共研、科技成果和创新资源共享 、企业创新主体共兴等作出明确规定。

  其中明确,促进长三角科技创新协同发展 ,应当发挥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龙头带动作用 ,强化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创新优势,引导各类创新主体共同参与,提升区域协同创新能力;同时提出战略协同 、高地共建、开放共赢、成果共享等基本原则 。

  共建国家实验室体系 ,促进科技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为了培育长三角原始创新能力,《决定》规定,要建立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协同培育和支持机制 ,共同推进国家实验室体系建设,提升国家科研机构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培育壮大科技领军企业。同时还要推动全国重点实验室 、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布局建设 ,支持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及省域中心建设,共同打造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推动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落地长三角。

  上海市科委副主任黄红表示 ,上海将强化在沪国家实验室及基地“总平台 、总链长”作用,拓展长三角实验室创新合作网络,提升重大高能级平台原始创新能力和策源力;深化光子科学、生命科学、未来网络等领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跨区域开放共享;进一步强化长三角国创中心功能定位 ,支撑推动长三角重点产业发展 。

  安徽省科学技术厅党组成员 、副厅长谭海斌表示 ,长三角一体化是安徽发展的最大机遇、最大势能、最大红利。接下来将打造量子信息 、深空探测、聚变能源三大科创引领高地,推动合肥、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两心同创”,协同推进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安徽中心实体化运作 ,推动大科学装置集群开放共享。

  在培育长三角发展新动能上,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是关键词 。

  《决定》给出路径:一要推动基础研究合作‌,建立长三角基础研究联合基金 ,支持跨区域 、跨学科协同开展产业目标导向明确的应用基础研究;二要推动长三角科技创新联合攻关,优化企业出题机制,完善“揭榜挂帅 ”“赛马制”等科研任务组织方式 ,加强创新资源跨区域跨领域配置;三是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建设一体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提升区域内转移转化效率;四是促进各类开发区(园区)跨省域、跨园区交流合作和联动发展 ,推动形成创新型产业集群;五是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完善科技企业梯次培育体系,支持企业与各类创新主体共同建设长三角创新联合体。

  此次《决定》将“先使用后付费”及相关风险补偿机制写入了文本。浙江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吴恩玉表示 ,2021年10月 ,浙江在全国率先探索推行了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 ”机制,旨在推动解决中小微企业对科技成果应用前景看不清、把不准,碰到心仪的成果心存顾虑的问题 。截至目前 ,浙江省已有8000多项科技成果纳入“先用后转”成果池,累计免费试用超过2500次 。此次协同立法,将在更广领域 、更深层面探索推进“先使用后付费”制度 ,以法规制度协同提升长三角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实效。

  黄红提出,上海将支持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跨省域高新区、G60科创走廊、沿沪宁产业创新带等区域在创新要素流动共享 、产业创新协同方面开展先行先试。

  江苏省科技厅二级巡视员张少华表示,江苏将围绕集成电路 、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长三角重点产业领域 ,与沪浙皖科技部门共同组织实施长三角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项目 。同时支持苏州实验室、紫金山实验室及全国重点实验室等跨区域集聚高端创新资源,发挥江苏省实验室联盟和长三角种业创新实验室联盟作用,打造高能级实验室矩阵。

  浙江省科技厅副厅长楼学军说 ,浙江将发挥智能计算 、脑机融合等技术优势及数字经济产业优势,融入共建长三角实验室体系。

  协同引进顶尖人才,推动科技创新券通用通兑

  科技创新 ,人才从来是第一要素 。

  《决定》明确 ,长三角科技创新协同发展要发挥人才第一资源作用,并坚持以全球化视野谋划和推动。为此,一方面要加大人才支持政策的协调力度 ,共同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加快建设全球科技创新创业人才高地;协同引进战略科学家 、顶尖人才等,支持长三角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联合培养科技人才 ,推进人才评价标准 、职业资格、职称跨区域互认,促进科技人才有序流动。另一方面要深度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积极参与全球科技治理 ,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开放环境,吸引海外知名大学、高水平研究机构等落户长三角 。同时,共同推动双边 、多边国际科技合作 ,支持各类国际科技合作平台建设。

  张少华表示,江苏将深化职务科技成果资产单列管理、技术转移人才职称评定、成果转化尽职免责等“三项改革 ”,加强与一市两省科技人才支持政策的协同 ,推进人才评价标准 、人才资质跨区域互认 ,共同推进教育 、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

  谭海斌也提出,安徽将推动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共建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 ,推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学仪器等跨区域开放共享 。促进人才共育共引共用,联合培养博士后 、卓越工程师,推动建立人才评价标准互认机制 ,促进人才柔性流动。深化国际创新合作,联合共建“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争取牵头或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 ,支持各市布局海外研发中心和离岸孵化器。

  集聚科创产业、吸引并留住人才,创新的生态和良好的营商环境也必不可少 。

  为进一步打造开放融合的创新生态,提升长三角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决定》明确加强政务服务建设,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发展各类科技服务;推动科技创新券通用通兑 ,促进服务机构互认、服务内容相通 。同时 ,加强金融支持创新力度‌,构建广渠道 、多层次、全覆盖、可持续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创新科技金融服务模式 ,为科技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的综合金融服务;深化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作用,持续发展壮大耐心资本 ,引导金融资本投早 、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另外,完善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机制,推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大型科学仪器等科技资源开放共享以及科技专家库共享共用 ,开展联合攻关等项目的协同管理和数据共享。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石秀珍 SF183